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大家庭成员间,罹患同一种或多种疾病。其中,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胃炎、大肠癌、肺癌的聚集现象尤为突出。因此,社会上流传出“慢性病会传染”的说法。
何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非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病因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从定义上看,慢性病是不传染的。
既然慢性病不传染,那为何会出现慢性病聚集现象呢?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线粒体、衣原体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因此,传染病之所以会“传染”,关键是其病因是“各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源、食物、接触、土壤、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进行传染,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传染病很多,但也需要3个条件,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慢性病致病原因复杂,虽然有些慢性病的确与病毒、细菌、真菌、线粒体、衣原体等有关,但对于这些病原体导致慢性病的研究都表明,其大部分都不是直接或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且这些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也很难归一化,往往比较多且多数不清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易感人群,很难认为他们具有传染性。
慢性病会有像传染病一样的聚集现象
既然慢性病是不传染的,那么为什么慢性病也会具有像传染病一样的聚集现象呢?首先,这些疾病大多数都有“遗传易感性”,也就是在多基因遗传病中,若干微效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使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具有患病的遗传基础,这种由多基因遗传基础决定的患某种多基因遗传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所以易感性仅指个体的遗传基础。而易患性与发病阈值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称为易患性。易患性的变异呈正态分布,也就是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易患性都接近平均值,易患性很低和很高的个体数量都很少。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高达一定水平即达到一个限度时,这个个体就将患病。这个易患性的限度称为阈值。这样,连续分布的易患性变异就被阈值划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为正常个体,小部分为患者。阈值代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感基因(即致病基因)的数量。
而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员,长期遵循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腻、动物内脏,就非常容易造成家人患脂肪肝。夫妻之间一方吸烟,会造成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环境中,肺部健康受损。同时,一些慢性病的“微效”致病基因也通过遗传的方式在家族成员中散布,这样就很容易“群体性”发生某种特定的“慢性病”,这种情况不是“传染”,而是“遗传”加“环境”共同导致的结果。
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可预防
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家族性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家族中有慢性病的发生,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就需要更加远离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例如不吸烟、少喝酒、不要吃过于油腻或甜的食物等,加强身体锻炼等等,以降低得慢性病的可能性,减少遗传易感性的作用。